板栗黄来板栗香
又到九月,家乡大地上的板栗黄了,香了。
看着通体毛刺的栗苞,不认识它的人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。
圆滚滚的栗苞是板栗树的果实,用剪刀剥它一分为二,米白色里的肚子里住在三颗饱满的栗子。再剥开栗子的外皮,掀开一层层毛绒绒的内皮,得到的才是黄橙橙的可食用的栗仁了。
栗仁可生吃,可熟食。现剥现吃,吃出来的是大自然的清香气。用火炒、煮、蒸、炖,多种方式熟食皆可。炖鸡肉、炖排骨味道尤佳。
在鄂东大地,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——英山。这里山峦起伏,云雾缭绕,是大自然偏爱的地方。而板栗,便是人们从这片土地上耕耘而来的馈赠。
21世纪伊始,英山贯彻实施退耕还林政策。三年间,5万多亩板栗在山地上扎了根。从此,板栗成为了英山农民增收的希望,成片成园的板栗树,转化为一个个绿色的聚宝盆,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。
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,我已在林业局上班。那时候的造林作业设计,还是人工勾画图纸。我跟着一群技术前辈,翻山越岭。他们实地教我看地形图,上北下南,左西右东。他们站在山头指向远方,教我找参照物,判读等高线、山脊、山谷、河流、道路。然后用铅笔慎重地画下造林地块草图。
从我第一次参与现场踏查,规划种植板栗树时,内心充满了自豪和期待。前辈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让我深受感动,他们说:别看地形图上小小的一根铅笔线,画错了那在实地就相差十几米。他们为工作辛勤努力的样子,让我倍受鼓舞。在造林季节,看到漫山遍野的板栗苗由精心种植到抚育成长,农民们脸上洋溢着越来越浓的喜悦。我也仿佛看到了家乡的明天越来越好。
后来,板栗丰收了一年又一年。打板栗、剥板栗、卖板栗、吃板栗,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又享受其中。
再后来,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,到城市里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。曾经热闹的乡村变得冷冷清清,许多山地也渐渐荒芜了。每到秋天,那曾经挂满枝头的板栗,少有人专门采收,缺少劳动人,缺少销路和收成,让人们望而生畏。人们只是逢着开阔处,打一点应应节气,自家留作食用了。
看着这一幕,我的心里充满了失落和惋惜。
发展板栗,曾令我们林业工作者自豪,可如今板栗发展前景堪忧。我不禁陷入了沉思,我们究竟还能做点什么呢?
与时俱进,保持初心,保留对大自然的敬重和对未来的祝愿吧。